英语学习
理论
可理解性输入假说
在上世纪7、80年代,语言学家斯蒂芬·克拉申提出:语言的习得依赖于大量有意义的语言材料的输入。这些材料的难度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,学习者在理解这种输入后,语言能力就会得到提高,这就是“i + 1”理论。 “i + 1”理论源于输入假说,其中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,i + 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水平,即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水平。通过上下文语境或图片等非语言手段,学习者可以理解i + 1的信息。例如,当学习者看到一张关于海滩的图片并听到描述时,即使有些词汇不认识,也能通过图片猜测出大意。
在这个对话中,虽然学习者可能不认识“hiking”、“equipment”、“backpack”和“map”这些词汇,但通过对话的上下文和已知的词汇(如“weekend”、“mountains”、“fun”),可以推测出这些新词的含义,从而理解整段对话的意思。
而什么是有意义的语言材料?需要满足以下几点:
- 材料是可理解的,学习者能够理解大部分内容。
- 材料是有趣的、“引人入胜”的,以保持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。
- 材料是丰富的,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情境。
语言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需要“持续”的可理解性输入。英美剧、原版小说或优质播客,都是很好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。
间隔重复
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介绍,当我们学习新知识后,最初的记忆是短时的,如果不复习,它们会在短时间内迅速遗忘。遗忘曲线显示,我们在学习后两天内会忘记大部分内容,随着时间的推移,剩余的内容也会逐渐遗忘。
为了减少遗忘,我们需要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多次复习,以将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。这种通过逐步增加复习间隔时间来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,就是间隔重复。例如,可以在学习后1天、3天、7天、14天和30天进行复习,这样可以有效地巩固记忆。
学句子而不是单词
学过英语的人常常发现,尽管记住了大量的单词,但在实际交流中仍然感到困难。这是因为单词脱离了语境,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让学习者理解其使用方式。 一种更有效的学习路径是,通过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,提取其中的经典表达,并进行有效的重复练习。 每当我们理解一个句子时,就同时内化了其中的单词、短语和语法结构。例如:学习“It's raining cats and dogs”这个句子时,我们不仅记住了“raining”和“cats and dogs”这些单词,还理解了这个表达的意思和使用情境。
总的来说,语言学习应注重句子而非孤立的单词,通过丰富的语境输入和有效的间隔重复,可以显著提升语言习得的效果。